Goebel

德国高宝喜姆瓷偶 (Goebel M. I. Hummel)

德国高宝瓷器工厂的喜姆娃娃是世界闻名的极具收藏价值的立式手工瓷偶。

喜姆瓷偶的诞生

喜姆瓷偶的妈妈,也就是设计者,是一位名叫 Berta Hummel 的修女,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艺术世家。

Berta Hummel portrait

 

1927 年 Berta 前往慕尼黑艺术学院学习,在学校期间展现出了她极高的艺术天赋。1931年她以年级第一的身份通过了国家画师考试毕业。而艺术和宗教总是紧密相关的,她在学校期间不仅有很好的修女朋友,也曾积极投身当地教堂组织的活动。毕业之后她选择在当地教堂进行实习,1933 年 8 月 22 日正式任职并被赐予教名 Maria Innocentia 并于次年进行了宗教宣誓。

此后,喜姆修女开始了她自己的各种创作,并确定下了她的主要创作风格——在玩耍的、小小的、有点胖胖的甚至有点滑稽的小孩。当时纳粹着重宣传“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种,把她的创作称为“低俗而颓废的幼稚作品”。尽管如此,她的这些幽默生动、惹人喜爱、充满童趣的作品还是获得了民众的广泛认可,画展和画集发行都无比成功。可惜的是,喜姆修女 1944 年二战结束前患上了胸膜炎,由于战时医疗条件的缺乏转而恶化成肺结核。 1946 年喜姆修女去世,年仅37岁,留下了 2000 多件画作。

而把喜姆修女的画作转化成生动活泼的瓷偶的正是德国大名鼎鼎的 Goebel 高宝瓷器厂。高宝瓷器厂一向以精品系列瓷器闻名,除了餐具花瓶等日常用品之外,和世界级大师艺术家合作的摆设和装饰件更是每件皆是经典之作。在 1934 年,高宝瓷器厂主弗朗茨·高宝先生拜访了喜姆修女及其所在的修道院院长,并从修道院取得了将喜姆修女的画作制作成瓷偶的许可。次年的莱比锡瓷器展上,喜姆瓷偶受到了极大的追捧,当年便有几千件销往美国。在二战中高宝瓷器厂被迫停产,而战后美占区司令立即给予了高宝恢复生产的许可,从而使高宝瓷偶成为了驻德美国士兵回家必带的纪念品之一。1977年,美国喜姆瓷偶收藏协会成立,如今在美国有20万会员,在欧洲有6万会员。美国著名第一夫人 Betty Ford 自己也有一套珍藏版。在美国甚至有一年一度的喜姆瓷偶节 Hummel Festival,每年都有逾 30000 人与会参观购买。

喜姆瓷偶的制作过程及收藏价值

喜姆修女遗留下来的艺术画作总共约 2000 多件,现今仍由她所居住的 Sießen 修道院所保存。其中约 600 多件作品已经被制作成瓷偶问世。而每一个瓷偶造型,每一次将一副喜姆修女的作品变成立体的瓷偶,都要耗时数年,而后再由 Sießen 修道院认证其符合喜姆修女的创作风格,才可以开始生产。然而,每一尊瓷偶,仅仅是上色就往往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因为所有的过程必须由训练有素的画师手工上色。每一次着色完毕后,画师都会在瓷偶底座上加盖带有生产年份的 Goebel 厂印,这也使得收藏者们有了明确的收藏鉴赏依据。同时,每一个瓷偶模子,最多用 20 次之后就会被立即销毁,所以,即使是市面上同一款的喜姆瓷偶,都会有颜色、大小和造型上的细微差距。当然,说道厂印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市面上除了 M.I. Hummel 之外还有 Berta Hummel 的喜姆瓷偶,所有 Berta Hummel 瓷偶虽然也源自喜姆修女画作,但是没有经过Sießen修道院授权认证,没有喜姆编号,没有 M.I. Hummel  标示,仅有Goebel高宝标记,但大多数不是在德国本土生产。每一件正品 M.I. Hummel 喜姆瓷偶除了所对应的专属编号之外,还有一份收藏鉴定书。

除了喜姆瓷偶的稀有性和独一性之外,其本身所包含的艺术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这些瓷偶的主题都是来自于喜姆修女的画作,其特点是构图形式简约,人物造型十分可爱,并且略带小孩特有的憨态,细节刻画生动,所表现的生活场景总是能够勾起人们的回忆。其次,在从画作转化成立体瓷偶的过程中,即是一次艺术再创作的过程,资深的雕刻工匠大师,在历时3年左右的反复设计和上百次制模尝试后,最后定型一种设计形态,再经过反复考量,最后精心上色。所以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国外所有喜姆瓷偶的收藏目录上,都会在每一款瓷偶的说明中加上该工匠的名字。

此外,从升值空间来说,喜姆瓷偶仅产于德国,在欧洲、美洲都有广泛的认知度和相当大的收藏市场,其全手工的生产过程所导致的产品差异性,以及其所搭配的鉴定书和喜姆瓷偶年鉴式编号都决定了其保值的特性和相当大的升值空间。